特稿:生命的見證 —— 在狹縫中堅持的中學教育工作者 (491期)
過去數年因疫情等原因,香港社會轉變急速,學校首當其衝受到影響。然而,不少老師和牧者仍然盡力在中學校園接觸、關懷、牧養學生,以基督的價值培育學生成長。我們分別訪問了三位老師和校牧,看看他們如何在困難和限制中繼續堅持服侍學生,以真誠的關係牧養青少年。
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同行 | 陳老師
陳老師指他踏入教育界是因當年的中文老師,雖然那位老師只在A level時教導他,但短短一年半時間對他影響深遠。「他帶我回教會……讓我對中文科、對信仰開了眼界,他亦把信仰和生活結合得很好,加上他對人的關顧牧養,影響我選擇成為老師,今日仍然影響著我如何關懷、牧養學生。」
這種牧養方法影響陳老師今天如何牧養學生,他在課堂以外盡力更多接觸學生。以前,他會在下班後相約同學吃飯見面,聆聽傾談他們學業以外的分享。他分享到曾與一位籃球校隊的學生偶然在練球後吃飯交流,更多了解他的家庭,建立了更深厚的關係。那位學生曾經兩次留班,而且家庭複雜,性格較暴躁。一次他犯事,被陳老師發現便勸說他向學校自首,最終他明白自己的錯,願意為錯誤承擔責任。雖然他在學校的體制內經歷挫敗,但陳老師表示自己享受這樣陪伴他們成長,以自己的生命慢慢影響他們。
然而,這種師生關係不是一定出現,陳老師坦言曾經見證學生在中學時靈命成長不俗,但進入大學後卻不再相信上帝。他亦分享到,不是所有學生也可以建立深入關係,因為老師需要管理學生紀律,雙方難免會出現張力。他曾因班主任身分,需要嚴格整頓一班學生的紀律,花時間讓他們在不同事情上學習為人著想、參與群體等。這種張力難免影響他們之間的關係,畢業後仍未能繼續聯絡。
談及校園團契的情況,他期望學生信徒領袖可以帶動團契,由學生主導。所以,他藉與職員恆常開組和裝備訓練,期望深化關係、激勵心志、改善技巧,增強學生自信。他認為現在學生需要學習的事情太多、參與課外活動的選項太多,或只會視團契為其中一個活動,或是傾向選擇其他活動多於團契。
對高中同學而言,這情況更困難。團契難以設計完全適合初中和高中的周會,他們或會因活動不適合他們年紀,或是因應學校設計需要參與其他服務團隊,或是不習慣以參加者身分參與等原因,而選擇不出席團契。所以,陳老師陳鼓勵團契職員主動關心低年級團友,發揮信仰群體的獨特性;並將團契職員分成兩個梯隊,一個負責籌備,另一個則負責執行,讓更多同學有份參與和承擔責任。他們亦嘗試開展高中小組,期望能接觸、關顧更多高中學生。
陳老師坦承自己因著宗教組需要,逐漸需要負責更多統籌和行政工作,個人時間亦有限。雖然面對個人限制和學生現況的難處,但他仍會堅持牧養學生。過去他怎樣接受其他老師對他的牧養、關顧,今日換作他如此牧養學生,繼續以生命影響生命,盡力培育學生成長。
狹縫中締造空間的努力 | 石傳道
說到為何進入學校,石傳道指她是因希望接觸和關懷學生。她現在以校牧身分進入學校,不少學生因而主動找她傾訴心事。一次,一個學生主動在課室拉著她,請她幫忙。原來那位學生最要好的朋友翌日便要離港,面對分離的悲傷,石傳道便開解和安慰他,並為他祈禱。
石傳道亦會教授宗教科,在課堂上接觸學生。曾有學生在課業上向她分享父母離婚的經歷和感受,石傳道便會主動接觸他們。「當你聽到這些……11、12歲學生要經歷這種事情……他願意來到你面前,你便可以擁抱他,嘗試開解他,陪他渡過這段人生經歷。」和學生同行過程中,亦不乏甜蜜時刻,石傳道特別分享到一次和學生傾談後,她主動回來對石傳道說:「我現在想多點相信耶穌!」
石傳道坦言不是每個學生也是這樣,有些或會對基督教、對老師充滿敵意。即使困難,她表示自己仍會把握機會傳講福音。在學校的早會上,她會把握短短五分鐘的分享,盡力預備分享經文信息,獲不少老師正面回應。她在宗教課亦堅持講述福音、作信仰思考,並教導學生學習翻閱實體聖經。
她坦言學校環境也有困難和壓力,但她仍會嘗試製造空間讓學生更多參與服侍,更深經歷上帝。就像在剛過去的復活節崇拜,她邀請不同學生,分享他們自己或身邊人的見證,最後由一位老師的見證作結,將復活節崇拜的空間讓給他們在眾人面前分享信仰。她更嘗試組織校內敬拜隊,招聚有音樂恩賜的基督徒學生,一起服侍,發揮恩賜。
石傳道一直做的不只是牧養學生,更是珍視每一個生命,盡力在狹縫中為學生締造空間,讓學生有機會參與不同服侍,培育生命,讓他們主動經歷並回應神。
校園福音事工的拓展 | 余老師
余老師大學時期曾參與港大團契、聯校團契(ICCF)以及FES,亦有投入在內地生小組和涼水實習。他認為FES啟發他對福音的思考,學習從無家者、大學群體、內地生等群體的角度思考福音對他們的意義。這種思考逐漸影響他今天在中學校園的福音工作。
他會觀察校園群體需要,思考現有事工內容是否能對應需要,並為此開創新事工。例如:他在現時任教的學校,因為看見內地生不能回教會,有聚會的需要,便與學校堂會的傳道人及其他老師合作,一同設立周間崇拜,裝備及祝福更多學生和老師。崇拜在疫情前開展,現在一直有大約四十位師生參與。他亦曾經任教一間基督教氛圍濃厚的中學,即使大部份學生和教職員是基督徒,他仍能看見校園文化上的需要。他藉此開展聯合基督徒領袖團契,盼能訓練學生領袖,一起影響功課抄襲、不關心社會等文化。
「我剛進大學時,原是希望奉獻到泰國作宣教士」余老師這樣分享道。他坦誠自己曾想過離開香港,到泰國投身教師訓練,並已經學習泰文,甚至嘗試聯絡當地學校,亦有探索到外地進修等可能。可是,因著疫情等種種因素影響,他最終沒有選擇離開,而是留在香港。
「無論我在哪個地方、哪個群體,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行動,實踐福音」。面對香港的各種變幻,余老師指自己沒有家庭等負擔急需離開,便選擇留下來,與學生、畢業生建立真誠、互相信任的同行關係,以基督徒老師的身分陪伴他們。他表示自己面對時局等改變,難免也會憤怒,但仍會選擇堅持,以自己的專業說出事情不合理之處,學習靈巧像蛇。
從余老師身上,我們看見他有一顆宣教的心,無論身處甚麼環境,他仍然不會停止思考福音和校園處境,看見問題或需要,便選擇行動,盡力實踐福音。
本期文章
- 491期 – 專題文章:渴慕神聖 —— 重塑聖徒群體
- 校園前線:離散之際,在聖言中棲居(491期)
- 特稿:生命的見證 —— 在狹縫中堅持的中學教育工作者 (491期)
- Abba’s World:假使宣教不像他預期 —— 烏干達宣教為我們帶來的思考 (491期)
- 閱讀生活:靈修閱讀 —— 以文字澆灌生命 (491期)
- 家人家事、同工消息 (491期)
- 感恩代求 (491期)
- 活動資料 (491期)
- 財政收支報告 (491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