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家事、同工消息 (492期)

1.我叫澄音。2.父母不是基督徒,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我卻都是讀基督教學校,因而信主。
3.認識馬可、提摩太、彼得、提多、撒母耳、以斯帖、拿俄米等信二代朋友。
4.從小學開始唱詩班,最近發現自己好像不曾參加非基督教的合唱團(shock)。5.曾是香港中文大學基督徒詩班班員。6.大學時參與中
大團契,還上了莊。7.因此結識同工 Fox,經他介紹進入 FES。
8.負責小息空間行政事務。9.請 follow @pausespace.fes。10.入職後開發了出設技能。11.自稱廟祝。
12.其實真的沒有想過會做同工。13.煩惱是做了同工後經常被團友要求帶祈禱…

Read more

閱讀生活:成為有自我要求的閱讀群體 (492期)

活在文明社會,每人也有讀書機會,不同的教育制度塑造不同的「讀書」體會。香港人在求學時期為了應付考試、升學,必然讀過不少書籍,卻甚少思考「閱讀」到底是怎樣一回事。

甚麼是閱讀?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一書把閱讀的目的分為兩類 ——「增加資訊」和「增進理解力」,而閱讀的目的決定閱讀的方式。第一種意義的閱讀旨在吸收資訊,它預設讀者擁有與其讀物相應的理解力,故此主要運用讀者的記憶能力。但是,這類閱讀僅止於增加讀者的資訊量,未有帶來啟發作用。第二種意義的閱讀旨在令讀者對事情獲得更多理解,而不只是記住資訊。這預設讀物的水平比讀者高…

Read more

Abba’s World:復常後的福音事工 —— 反思歐洲與香港的福音事工模式 (492期)

動盪中,福音佈道事工尤其重要。面對疫情過後的文化轉變和取消文化等現象,歐洲大學福音團契(FEUER)堅持在大學推動福音工作。

FEUER的團友嘗試以各種勇敢且創新的方法公開佈道,例如在不同媒體平台上與著名的無神論者討論信仰。團契亦提供機會讓團友作個人佈道,並以輕鬆的對話形式跟同學探討信仰。這些方法既能迎合年輕人的需求,更令學生事工重新變得興旺。這些嘗試在歐洲最少教會的地區之一——德國東部取得顯著成果。

除此以外,團契亦鼓勵團友主動接觸及與公開佈道家緊密合作…

Read more

特稿:實踐.同行 —— HKNCF分享 (492期)

去年疫情緩和,我們便將短宣的目光放回本土,與本地基督教團體合作,提供簡單的健康檢查和主講健康講座。

這項本地社區服侍,我們不但招募護士,也鼓勵護士學生參與。因為疫情期間,護士學生未能到醫院或有關場所實習,我們盼望透過這項服侍,讓學生可以接觸社區人士,與護士一同進行簡單的健康檢查,與街坊聊天,並關心他們的身、心、社、靈的情況,以嘗試用護理知識服侍他人。

期間我看見護士主動關心學生,不但向新一代傳授自己的護理經驗,亦分享護理專業的知識…

Read more

校園前線:非主流の達人 — 中學部IG事工分享 (492期)

受我們的生活、文化、喜好、愛聽的歌曲、喜歡的品牌等都受到「主流」影響。人人都愛跟「主流」,因為主流夠穩陣、一定不會出錯、不會標奇立異。這也影響我們的教會生活、校園團契生活。團契時常缺人帶敬拜、帶小組,主流總是要招募熱愛音樂的人進入敬拜隊、「talk得又好yo得」的人擔任組長。

然而,在疫情人人呆在家中的兩三年間,那些既沒興趣帶組、也沒興趣進入敬拜隊的同學,可以如何繼續實踐他們的校園服侍生活?又或⋯⋯不甘心跟隨主流框架的他們,會選擇用甚麼方式,向同學講信仰呢…

Read more

492期 – 專題文章:言說心靈動態 —— 中學部新學年事工介紹

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功能(“Your Story”)最大特點是「24小時限時」,一天後你分享的便會自動消失。要說這是近年年輕人其中一種「較自在」的分享模式也不為過,也許這正反映著他們在變幻中的生活模式與形態。

盧雲在《負傷的治療者》一書中,曾以另一種動態 —「言說心靈動態」來描繪那穿梭於日常及靈程之間的辨識與敍事,並以此作為回應缺乏願景的世代的同行提案。若把兩種「動態」放在一起對觀想像,「如何在生活日常中發現並言說上帝的臨在」便成為當下與年輕人生命的對話點,這亦是我們中學部在新學年的關注。

疫情期間,我們的事工刻意維持在較開放及隨機應變的形態。隨著校園進入復常,當中的信仰群體大多進入「重啟」階段,…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