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建邦,大專部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生活是甚麼?每天起床,滑手機,乘車,急步避免遲到,回家,累了然後睡覺,或偶而通宵。生活就是日復日的重覆。時間彷彿向前,但生活卻是重覆的節奏。每星期的團契與教會生活,同樣是另一種重覆。重覆意味相同?重覆是時間賦予我們的枷鎖嗎?為了逃避重覆,人類極力尋求進步,彷彿覺得不斷向前,就是智慧的開端。世界乃至信仰群體提出各種宏大理想、遠象,引領大眾朝向目標,努力邁向新的高峰。我們都慣於追求進步的生活,每年都要與人互祝各方面得到長進,重重覆覆的生活被視為懨悶、了無生氣。德國思想家班雅明(Walter Benjamin)在《歷史的概念》提及,歷...
盧家輝 副總幹事暨團契部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「神愛世人」四字,沒想到會在香港流行曲中變成「大流行」。歌手鄧小巧主唱《神愛世人》的Official MV,YouTube點擊率半年內過百萬,同期基督教流行詩歌點擊率可謂望塵莫及。原來香港樂壇這幾年真正流行的並非基督教傳揚的教義,而是「傷痕文學」(scar literature)1。 《神愛世人》第一段如是說:痛哭的你 痛哭的你 擁抱著痛苦的我 痛苦的我悲傷的你 悲傷的你 感染著創傷的我 創傷的我倆像 突然沒收 突然沒有浸沒了感受似燈光一熄關上了門口2 歌詞直白表述兩個受傷靈魂相遇,互相攙扶,同時互相感染,觸...
蔣文忠 總幹事 [email protected] 最近在不同的課程或講座中,皆與肢體討論到神學與處境的關係。有時候我們期望信仰能直接解決處境中的問題,讓我引用已故神學家韋伯斯特的名句解說:「基督教神學⋯⋯是在處境中負其責任,但不是以任何直接方式對其處境負責任(is responsible in its context but not in any straightforward way responsible to its context)」1。我們需要釐清「在處境中做神學」與「處境神學」兩者的分別,神學進路上的迥異也會影響牧養的定位與期望。活在今天的處境之中,教會使命該怎...
龍彥文 文字部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羅主耀 閱讀推廣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第39屆基督教聯合書展已於2024年10月23至29日順利舉行。為了配合本年度FES Press的兩項出版,是次書展我們以〈穿閱聖經與城市〉為題,希望為讀者帶來一趟新的閱讀旅程。 全新的系列——Bible Engagement《讀經是趟穿越旅程》 《讀經是趟穿越旅程》簽書會 第39屆基督教聯合書展 新書出版 FES一直以培養信徒「以聖道為中心的生命」作為目標,我們不單在理性上研讀聖經的知識,更強調讀經是一種「與道真實相遇」的活動。因此,我們推出全新的系列—...
盧家輝 副總幹事 [email protected] 走進自由的校園,大專同學既感釋放,也感茫然,尤其當他們不知道「真我是誰」,更感迷茫。福音如何幫助人尋找自我、擁抱自我、成為自我?剛過去的8月1至2日,我們聯同多個堂會舉辦第二屆Youth Bible Conference,主題為「怪我只敢做『好人』」,期望透過兩日的讀經日營,幫助參加者更深認識自己,成為神所創造的真我。 以下是兩位參加同學的分享: 來到大學注冊日,看到不同的人,百花齊放,對「做自己」更有感覺。正因如此,我們更需要了解自己的角色,以及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。第一晚的「尋求美好人生的自我理解...
李靜蕙,中學部助理幹事 [email protected] 「我們聚集敬拜的時候,就是要宣講和重述福音故事,並且讓故事進入生命裡塑造我們。按照使徒保羅所說,唱頌詩歌可以使生命得到造就……詩歌不住地宣講神的故事和真理。那些詩歌、頌歌和短詩,那些合唱和獨唱,總是宣講神怎樣施行救贖,讓我們不再迷路,生命得以重整。」[1]敬拜就像我們與生俱來的呼吸般自然,音樂和藝術則是上主藉以說話的聲音,透過這些媒介繼續向人說話。我們從小就接觸流行音樂、敬拜詩歌、崇拜聖詩頌歌等音樂。我們生來或許有一種對音樂敬拜著迷般的血液在身體裡面流動,或許有種喜愛自然受造世界的舒暢感在裡面流動,或許有種對不同...
謝建邦 大專部署理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2023年上畫的港產片《命案》講述一個算命大師,算到有病態人格的茶餐廳少東將會成為殺人犯。大師在少東的乞求下,與他踏上彷彿對抗天意的改命之路,意圖從宿命的悲劇中拯救無辜的他人,殊不知發現原來自己身不由己,同樣身陷這場更大的命局中。「命運」是弔詭的存在,它隱沒於我們的日常,只會在我們身處困窘中被揭示、質疑與抱怨。近幾年,我們都被拋進這場與時代的角力與糾纏,一切分崩離析,遺下的尚待重置。在如此的命局中,大專校園的信徒群體又該如何確立自己的「命」? 基督徒群體的「命」,既外在於自身又植根於更大的命局中。我們的聚集從來是由...
林睿豪 團契部副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教會總是在世界的。這不是説所有教會都必然地「在地」——對社會和世界有著使命與關懷,這指的乃是不論教會願意與否,她總會受到來自世界的影響、挑戰和衝擊。香港近年經歷劇烈的變化——社會運動、疫情、移民潮、網路資訊的爆炸等等,它們的影響終以一種可見和不能忽視的方式衝擊著教會,特別是教會的年輕一代。參與堂會聚會的人數驟跌、青少年人缺席、事奉人員青黃不接等,在這些教會正在經驗的狀況背後,年輕人有著怎樣的想法和怎樣的故事?以這樣的關懷為起點, FES將以一連串的調査、交流會、研討會等,盼能聆聽青少年人的心聲,走近他們的生命,切實地回應...
蔣文忠 總幹事 [email protected] FES最近籌備「大專信徒信仰狀況調查」,我們聯絡了不少堂會,邀請他們的大專生填寫問卷,順道了解堂會青年牧養的情況。然而「口頭訪問」的結果令人有點惋惜:「我們只有一兩位大專生」、「我們沒有大專團契」、「我們也很想知道調查結果」⋯⋯我能感受到同工的無奈和著急,腦海中卻又浮現隔膜重重的畫面——教會的青年人彷似有家歸不得。 青年人對教會的印象 「教會」在年輕人心中的形象是甚麼?具體的答案可待我們的調查結果,但從我接觸青年信徒留下的印象,教會就像一個建制組織,包含一層層的架構與規矩。無疑,教會作為一個跨年齡層的群體,...
龍彥文 文字部署理主任[email protected] 羅主耀 閱讀推廣主任[email protected] 閱讀已經離現代人越來越遠,書籍出版早被視為夕陽行業。不少書店、出版社都費煞思量,如何能翻轉「閱讀已死」的現象?所謂「閱讀已死」,一般意指愈來愈少人看書。有人將問題歸咎於科技發展,認為紙本書最終會被螢幕取代,因此紛紛趕上電子書的大趨勢。今年,香港出版總會推出「出版3.0」計劃,為本地出版界提供免費的「電子書出版轉換平台」。計劃目標是鼓勵業界應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,打造「香港智能電子書庫」品牌。無疑,我們已經進入數位時代,紙本書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遞途徑。然而,轉換閱讀媒介是否足...
盧家輝 團契部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人生總會「搞錯了甚麼」。人的盲點可以很大,常常不知道自己「是否搞錯了甚麼」,我們實需透過聖經閱讀和聖靈光照,靠賴上帝的恩典去發現自己真實的狀況。所以在今個暑假7月31日至8月1日,中學部和大專部合辦一個名為「在校園尋求實踐使命是否搞錯了什麼?」的Youth Bible Conference。 從營會建立群體 事緣年初同工退修計劃營時,團隊感受到這經歷了疫情的一代很需要重新建立群體。與此同時,我們重視傳承學生福音運動中聖經為本的核心價值,盼能讓年輕人自己從聖經閱讀中得著餵養。於是,同工便...
孔德承 中學部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Instagram 的限時動態功能(“Your Story”)最大特點是「24小時限時」,一天後你分享的便會自動消失。要說這是近年年輕人其中一種「較自在」的分享模式也不為過,也許這正反映著他們在變幻中的生活模式與形態。 盧雲在《負傷的治療者》一書中,曾以另一種動態 —「言說心靈動態」來描繪那穿梭於日常及靈程之間的辨識與敍事,並以此作為回應缺乏願景的世代的同行提案。若把兩種「動態」放在一起對觀想像,「如何在生活日常中發現並言說上帝的臨在」便成為當下與年輕人生命的對話點,這亦是我們中學部在新學年的關注。 疫情期間,我們的事...
林睿豪 大專部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謝建邦 大專部幹事 [email protected] 大專部23-24年事工計劃主題 經歷三年有多的疫情終暫告一段落,雖然一切宣告「復常」,但常態又是甚麼?昔日的常態早已不復見,此時此刻只有另一個「新的現實」。大專校園早已被奪去常態,校園不再成為孕育同學自由探索、突破成長的場域,反倒窒礙同學共聚連結,體驗群體生活。 因著各學生會的情況,團契作為學生組織之一,亦承受不同行政壓力,令同學在「上莊」事奉中倍添挑戰。校園的變化,令同學對校園的歸屬感下降,不但影響他們參與團契的意欲,亦使他們怯於與人建立關係,特別是在疫情與移民...
蔣文忠 總幹事 [email protected]林睿豪 大專部主任 [email protected] 近年,「靈性」成為普遍信徒都會關心的課題,這些關注不僅是釐清一個概念,更是培養一種覺察,是關乎認識自我並認識上主,是關乎上主如何在生命中引導自己該走的路。當人追求更深認識上主的旅途,才能最接近真實的自己,同時最能明白屬乎自己那獨特的召命,與及自己在天國團體裡的角色和位置。 個人召命的實現 因此,個人召命的生活不能只從人本主義的自我實現來理解。靈性蘊含著奧秘的垂直向度,指向對上主召喚的答允,又在橫向的群體關係中彼此聯繫、驗證和配搭。換言之,個人召命正是一個人向所屬群體開放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