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bba’s World:接待與學習— 內地生融入香港生活(501期)
訪問及整理 | 穎詩 中大學生
回應 | 阿喬 教大學生
隨著各大專院校調整收生名額,越來越多內地學生選擇來港升學。他們如何適應在香港的生活?在他們眼中,內地和香港之間有哪些差異?為了探討這些問題,我們特意訪問了內地學生宜安,以下是訪問內容的節錄。
我們一起探討廣東話與普通話的差異,和內地與香港文化的分別。她告訴我,在來港以前,她已做了不少準備來應對語言差異,例如:把英文學好、多聽廣東話。這些準備使她與同系同學和團契團友都沒有溝通的困難。我們亦討論到學習潮語等口語表達的困難,比如在茶餐廳落單就是其中一個考驗。過程中,我看到她對語言的不同抱持樂觀態度,沒有遇上很大的煩惱。
我們進而討論一些文化上的分別。她覺得香港對殘疾人士的關注比內地的高,例如比較多升降機;還說香港的飲食文化相較少辣的食物。突然間,她問到一條頗有趣的問題:「下午茶是甚麼來的?」我花了點時間想一想,簡單回答了「我想是因為想吃些油膩煎炸的食物。」或許像下午茶這些香港習以為常的事情,值得我們更多留意,探討背後的起源。
訪問當中,或許我們都有所得著:願意說自己不擅長的語言,讓對方更感自信。即使語言表達上有缺陷,但大家仍願意聆聽彼此,理解各自表達的意思。即使大家存在語言的差異,交流往往是互相給予雙方開口表達的機會,如同互相饋贈禮物的時候一樣。
回應
各大院校均有面向內地生的事奉,上個學期教大亦新開展了廣東話班的事奉。廣東話班起源於大學增加兩成內地生學位,教大團契學生便與婉梨同工和大埔多間教會合作,合辦廣東話班。他們希望透過教授廣東話,令內地生多了解香港文化,同時作為福音預工,與內地生建立關係,進而帶領同學到教會認識上帝。
廣東話班共有八節課堂,均教授了不同主題的廣東話,多為日常用語。課堂中,能聽到內地生即使說得不正,依然一次次大聲朗讀;電車導賞活動中,能從觀光電車眺望西灣河到金鐘一帶的景色,聽著導遊分享不同街道和建築的歷史故事,是連香港人都「鮮有」體會的經歷;和內地生一起到茶餐廳吃飯,能聽見他們磕磕絆絆地用廣東話點菜,即使困難依然努力嘗試,便能感受到他們是真的想融入香港的文化。
雖然團契籌備廣東話班遇上不少的困難,但當看到內地生努力學習廣東話,以融入香港文化和生活,便覺值得。他們來到香港,也許不一定要學廣東話和香港文化,但他們願意認識我們的文化,入鄉隨俗,我們自然要給予回應。或許我們能做的很有限,可是透過教學和陪伴,這定能成為內地生和我們溝通的橋樑。
本期文章
- 501期通訊-專題文章:在處境中相遇、對話與連結
- 校園前線:無定向旅行團—2024大專聯校讀經營(501期)
- 特稿: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 感恩分享(501期)
- Abba’s World:接待與學習— 內地生融入香港生活(501期)
- 閱讀生活:閱讀城市生活(501期)
- 家人家事、同工消息 (501期)
- 感恩代求 (501期)
- 活動資料 (501期)
- 財政收支報告 (501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