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icon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

閱讀生活:在世界中書寫信仰 —— Amidst Faith,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(487期)

羅主耀 閱讀推廣主任
peter@fes.org.hk


談及信仰書寫,或讓人想起見證分享。然而,信仰書寫僅有這些形式嗎?若不,還可以是甚麼呢?

 

以「在世界中書寫信仰」為題,福音閱覽室於7月22日起舉辦了一連三個星期的課程,旨在跟參加者探索信仰書寫的本質與界限,追問信徒為何書寫、為誰書寫、如何書寫。課程副題為“Amidst Faith,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”,帶出信仰書寫也是一種越界書寫。由於信徒從沒抽離文化世界,而是活在其中、受其影響、與之互動。因此在廣義上,信仰書寫應擁有一種與文化世界—哲學與文學—互動的面向,不應只是公式化的見證分享。有見及此,本課程邀請了三位人文學科工作者擔任講者,分別為駱頴佳博士(浸大人文及創作系高級講師)、唐睿博士(浸大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),以及勞緯洛(作家)。他們遊走在信仰、哲學與文學之間,透過哲學概念、文學語言,捕捉、疏理與整合信仰與世界那流動和充滿生命力的關係。

 

事實上,見證分享是信仰書寫的一個面向,但僅僅從傳福音角度理解信仰書寫則會把語言工具化,這也是三位講者力圖批判和避免的事。援引自德國哲學家班雅明(Walter Benjamin)的思想,教授文化研究的駱頴佳博士指出上帝本身是在(in)語言中,而非透過(through)語言創造,語言是有精神性的。因此, 他認為信徒需要重新成為語言的管家,整合言說者的生命和話語,以語言命名及建構世界、書寫生命。

 

從事文學教育的唐睿博士認為,教會若只側重把文字視作傳福音工具,文字只會越漸貧瘠。然而,當細讀經典的信仰文學,例如盧雲和遠藤周作,他們的作品乃充滿文學手法運用和哲學思考,這亦是文學語言的力量。只有深度的文字才能承載深度的生活體驗及信仰反省。

 

身為作家的勞緯洛,雖沒有直接回應語言工具化的問題,卻透過提出「當代書寫」重新探索信仰書寫的意義。引用自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(Emmanuel Levinas)的思想,他認為倫理是使當代書寫成為可能的前提。列維納斯作為活在納粹德國極權管治下的倖存者,深深體會自己的存活來自他者的犧牲。因此作為倖存者,書寫是為了回應那不在場、為我而犧牲的他者,正是這種索命般的呼喚,使書寫成為信仰的可能呈現。

 

* ERR的會員專區設有活動重溫,歡迎VIP會員留意最新動向。網址:https://literature.fes.org.hk/


下載 FES通訊 487期 (PDF)

本期文章

回到首頁

Related Images:

Exit mobile vers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