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文忠 (總幹事)
manchung@fes.org.hk
最近在不同的課程或講座中,皆與肢體討論到神學與處境的關係。有時候我們期望信仰能直接解決處境中的問題,讓我引用已故神學家韋伯斯特的名句解說:「基督教神學⋯⋯是在處境中負其責任,但不是以任何直接方式對其處境負責任(is responsible in its context but not in any straightforward way responsible to its context)」1。我們需要釐清「在處境中做神學」與「處境神學」兩者的分別,神學進路上的迥異也會影響牧養的定位與期望。活在今天的處境之中,教會使命該怎樣按乎福音信仰而具體實踐?
這幾年,大家繼續探索一個史無前例的港人牧養課題,在教會處境面對的挑戰中尋找出路和方向。信仰的理解離不開現實處境,更不能固步自封,迴避現實的真相。在這極具挑戰的時代中,若信仰只顧歷史中部份事實,那是疲弱的信仰,不能給予信徒抵禦黑暗低谷的力量。我們需要正視事實的全部,包括各人受創而未得癒合的身體狀態,而現實告訴我們,黑暗的勢力仍然猖狂。當教會似乎急需牧養工作上的更新甚或革新,神學思考對處境的辨識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夫。
從被擄歷史思考
移居和留下的香港人也像活在被擄時代猶太人的境況,彼此間的論述隨著香港政治環境的轉變,出現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取向。相同的是,彼此之間都因面對聚散的情感起跌,帶著沉鬱不散的負荷。其實,雙方皆為受苦群體,不應因去或留的考慮和抉擇而彼此論斷,而是彼此需要在信仰中共存及結連,承認大家都受傷了,唯有基督的十架把彼此之間的關係在救恩中和好並更深連繫起來。
從牧養本質思考
從教會牧養的角度看,無論是香港的教會,或是外地接待港人的教會,皆有極大的功課需要學習,並重新思考牧養的本質和形式。在此讓我重申基督論對牧養的根本重要性。牧養不單是提醒受眾要認識「基督為主」,更要切實在牧養中宣認「基督為主」,時刻開放聆聽別人。基督亦會藉著不同的受眾,向牧者呼籲要再次回轉歸向祂。牧養更不能脫離神的話語為根基,不單是教導「神話語」,更是要以「神的話」作為與別人建立關係的根基。我們要重申認定基督為教會的主,並以基督為弟兄姊妹關係的中保。我們接待有需要、受傷的人,就如同接待基督自己一樣,因為天國裡看重每一個「小子」的生命。
牧養是與基督這位「神聖的你」(Divine You)相遇事件,真正的牧養關係是進入「我—你」的位格關係。真正牧養的目標,就是讓受眾與耶穌基督真實進入一個「我和你(I and Thou)」之間的關係當中。
從群體關係思考
香港本地的教會面對人力與資源流失,令教會不得不重建教會內部的動力。教會群體要實踐共融及彼此看見。教會是否願意提供空間給受傷世代,建立成為穩定、信任關係的地方?讓肢體在當中可以做回自己,釋放自己的語言,並發現新的自己,並發現和認識不同的人,在教會裡一起生活,享受彼此的關係。
教會是一個生命得以相遇和認識的地方,若說海外華人教會需要接待移民的港人,香港教會同樣要接待價值觀不一樣的新一代或新移民。教會面對處境的變化,更要帶著謙卑、開放的心靈看待每一位,「看別人比自己強」(腓二3),但都在基督的恩典裡,彼此聯絡並因著神可大得長進(西二19)。
- John Webster, T & T Clark Reader in John Webster ( London: T & T Clark, 2020.) p.147.
本期文章
- 501期通訊-專題文章:在處境中相遇、對話與連結
- 校園前線:無定向旅行團—2024大專聯校讀經營(501期)
- 特稿:香港基督徒護士團契 感恩分享(501期)
- Abba’s World:接待與學習— 內地生融入香港生活(501期)
- 閱讀生活:閱讀城市生活(501期)
- 家人家事、同工消息 (501期)
- 感恩代求 (501期)
- 活動資料 (501期)
- 財政收支報告 (501期)